题图修改自古斯塔夫·多雷 (Gustave Doré) 的版画,冥神普鲁托。

前言

《帕佩撒旦阿莱佩》1是已故作家Um­berto Eco2的遗作,也算是一本“读来令人陶醉”的杂文集。尽管其写作风格晦涩难懂,却反映了作者对于复杂主题和深层思考的追求。他更多的通过独特的语言和结构,引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埃科以他独特的冷静幽默和深刻的观察力,引领读者穿越当代流动社会的迷雾,剖析其中的本质和挑战。这本书使读者领略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点滴的观察和犀利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生存、思考和成长的困境与可能性的思考。

而副标题“流动社会记事”则宣告了这篇文集更多是对现代社会的描述和观察,传达了作者对当代社会的关注,以及对这种流动性给个体和社会带来的影响的思考。通过记事的形式,作者以一种散文化的方式呈现社会的各种现象和事件,揭示出这个流动社会的方方面面,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反思我们所处的时代。

“流动社会记事”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描述和观察,强调了社会的动态性和不断变化的本质。在这个快速变革和流动性的时代,个人和群体的生活、行为和价值观都在不断演变和调整。埃科将这个社会“流动”的一面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也促使我们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定位进行深入思考。

这篇读后感本身也是来自于我的读书笔记,取一些有价值的,汇聚后并润色而成,恰好和这本书成书时一样——这本书也是埃科给《密涅瓦火柴盒》专栏写的短篇汇聚而成,也算是一种我对老爷子的致敬吧。

  • 关于这本书,我还有一篇简评

冷静幽默的观察者

最后,我要对文集的标题稍加说明。毫无疑问,这个标题来自但丁的《神曲》(《地狱篇》第七歌第一行:“帕佩撒旦,帕佩撒旦阿莱佩。”)。正如大家所了解的,无数学者都在尝试弄清楚这几个字的意思,可是思来想去,大部分人都认为它并没有任何确切的含义。不过,这句出自冥神普鲁托之口的含糊之语倒是令人联想起各种稀奇古怪的事物。既然如此,干脆就用它为这部天马行空的文集命名吧(说到天马行空,这不能怪我,而要怪这个时代)。按照法国人的说法,我这部集子一会儿说公鸡,一会儿讲驴子,却也折射出了近十五年来这个社会的流动本质。——《前言》

在这本杂文集中,埃科展现了他独特的观察力和冷静幽默的笔触,让读者深感其洞察力。他以“流动”来形容,用笔记录着他与这个世界的互动,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现实世界中的荒诞与挣扎。书名《帕佩撒旦阿莱佩》源自《神曲》,表面上似乎毫无意义,但它出自普鲁托之口,或许就是它的意义所在。

是否我们对于现实的理解也常常是表面看似无意义却蕴含着更深层的意义呢?

现实世界中的荒诞与挣扎

因此,为了不坠入默默无闻的黑洞和被人淡忘的漩涡,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拼命展示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甚至可以把自己包装成傻子,穿着内裤在小饭店的餐桌上跳舞。总之,在超验的信仰消失之后,在电视上露脸就成为唯一的替代方式。——《上帝知道,我是蠢货……》

在《上帝知道,我是蠢货……》这一篇中,埃科记录了现实世界中荒诞有趣的一面。他观察到人们为了不被遗忘和默默无闻,不惜一切代价展示自己的现象。为了追求关注和认可,他们可以做任何事。

随着社会共同的认同和存在感逐渐消失,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着一种空虚感和迷失感。而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和认同的真正意义,以及我们是否应该依赖外部的认同来塑造自己的形象。这也呼唤着对于社会价值观和个人自我认同的重新思考,以找到更加平衡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拼命展示的行为在互联网时代尤为突出,成本低廉、收益可观,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真实性难以辨别的难题。

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完全处于失控状态,人们正面临另一种风险:不知如何区分真正必要的信息和毫无价值的胡说八道。——《可怜的狙击手》

这段话揭示了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带来的问题,人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面临着过多的噪音和干扰,使得有用的知识变得难以辨识和获取,这何尝不是一种挣扎呢?这也引发了我对于判断力及其素养的重要性和个体如何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筛选和判断信息质量的思考。

埃科担忧年轻人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依赖于互联网来获取答案,而忽视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人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拥有了全世界的信息,但实际上只是看到了算法投喂的东西以及互联网平台想让人们看到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区分真实的信息和胡说八道?

这是一个关乎个体思维和社会判断力的重要问题。

对爱与恨的独到理解

我们带着某种前苏格拉底哲学流派式的轻松,尝试解读“恨”与“爱”:它们是彼此相对、遥相呼应的两个极端,好比极端的“不爱”就是“恨”,反之亦然。当然,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许多微妙的变化。即使我们使用其比喻义,说“我爱比萨饼,对寿司则谈不上着迷”,这并不意味着我憎恶寿司,只是说喜欢的程度不及比萨饼。再来看看这两个词的本义:倘若我说爱一个人,并不意味着我憎恨其他所有人。在“爱”的对立面,还有一种态度——“不在意”(我爱我的子女,却并不在意两小时前载我的那位出租车司机)。——《论恨与爱》

在《论恨与爱》这篇文章中,埃科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探讨了恨和爱这两个极端情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他认为,对于群众来说,恨是不可或缺的。恨能够将民众紧密团结在一起,激发共同的仇恨情绪,而爱则只能让个人心生暖意。恨是广泛性的,易传播的。恨不仅可以针对个别人,也可以针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其他肤色、其他语言的人种。仇恨并非个体行为,而是一种可以席卷成千上万人的情绪。

他也提到了爱的局限性,他认为爱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行为,难以扩展到与自己无关的人身上。他认为人类历史中充斥着仇恨、战争和屠杀,而体现爱意的善举相对较少。

他认为人类对于仇恨的倾向是与生俱来的,而恨更容易被操纵和扩散,而爱在扩展到与自己无关的人身上时更具挑战性。

他用独到的眼光观察了了人类情感和行为的复杂性,以及恨与爱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的存在和影响。使我意识到,恨与爱并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而是深深扎根于人类内心的力量。恨与爱并非单纯的情感体验,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类的生活和行为之中。我们需要正视恨与爱的存在和影响,寻求平衡和理解。只有通过对恨与爱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我们才能够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创造更加和谐、包容和进步的世界。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对于失去了任何参照基点的个体而言,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地露脸,将其作为一种体现价值的方式(我的好些专栏都谈到了这一现象)。——《流动的社会》

埃科在《帕佩撒旦阿莱佩》中,并没有收录单独探讨个体与社会之关系的文章,但纵观全书,又好像每一篇都在讨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带来了个体主义3的抬头,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欲望,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和他人的需要。个体主义的抬头带来了疏离感和孤独感,人们渐渐迷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共同体的意识,才会有了现代“流动社会”中的种种现象。

然而,埃科并不只是批判,他更是向我们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体主义的思考方式——通过理解社会来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培养自身的共情力和思辨能力。他认为,社会的多面性的存在是建立在尊重与思辨之上的,只有通过理解社会,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继而理解他人。这是一种超越个体主义和建立联系的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向更和谐、包容的方向发展的可能的一种方式。

结语

总而言之,《帕佩撒旦阿莱佩》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杂文集,埃科以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邃的思考,带领读者探索当代社会的本质和挑战。

作者深入剖析了流动社会的荒诞和挣扎,呼吁超越个体主义的思考方式。他通过杂文的形式,引发了读者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激发了我们对自身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他的写作不仅给予了我们思辨的空间,更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素材和观点。

无论是对于喜爱杂文的读者还是对当代社会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次丰富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埃科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深邃的分析,带给读者一次难得的思辨之旅。

最后,请容我像本书的译者陈英致以敬意,她是一位优秀的译者。感谢她在埃科那晦涩难懂的语言下仍然为我们带来如此流畅的中译本。


作者注:

1该书意大利语书名为 Pape Satàn Aleppe .Cronache di una società liquida,简体中文译名为 《帕佩撒旦阿莱佩:流动社会纪事》。

2 Um­berto Eco(翁贝托·埃科,1932 年 1 月 5 日 - 2016 年 2 月 19 日),意大利小说家、文学评论者、哲学家、符号学家和大学教授。除了严肃的学术著作外,著有大量的小说和杂文,长年给杂志专栏撰写以睿智、讽刺风格见长的小品文。最驰名的作品为1980年小说《玫瑰之名》,他之后写了其他小说,包括《傅科摆》和《昨日之岛》。

3个体主义:个体主义是一种伦理和政治理念,强调个体的自由、自主和权利的重要性。个体主义认为个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体应该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做出自主的决策,并享有私有财产和个人权利的保护。个体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认为个体的自由和个人利益应优先于集体或国家的利益。


  1. 1
  2. 2
  3. 3
冷静幽默的思辨之旅:读《帕佩撒旦阿莱佩》有感

https://blog.langdon.one/archives/a-calm-and-humorous-speculative-journey-reflections-on-reading-pape-satan-alepe.html

作者

澜璒

发布时间

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