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名评分
《消失的她》2/5

美术和视觉效果:唯一的可取之处

如本节标题所述,在笔者看来,《消失的她》这部电影的出色的美术和视觉效果是整部作品的最大,也可能是唯一的可取之处,也是支撑着笔者将这部电影从头看到尾的最大动力。

影片通过精心的场景设计和创新的灯光运用呈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效果,同时带给观众一种特殊而迷人的东南亚风情,而其对颜色的独到运用使整部电影的视觉效果具有一种近乎古典画的精致感。

影片中随处可见各种纹理类设计,如壁纸的花纹、服饰、装饰,据其美术组所述,灵感来自于动物的眼睛——也不是不行。这种纹理的运用使影片极具东南亚风情,至少应该十分符合大部分观众对东南亚的印象。这种设计选择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使电影具有一种细致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加的风格化、类型化。

得益于纹理的设计,电影采用了极高的饱和度和撞色的运用,使画面充满了活力和对比,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同时,大幅度的对冷色调的运用,为影片赋予了神秘和紧张的氛围,与故事的悬疑和扭曲剧情相得益彰,进一步强化了故事的表现力和观众的沉浸感。

本片特别有趣的一点是,故事地点虽然为东南亚,但从影片的片尾字幕中可以得知,整部电影都是在海南拍摄的。不大的地理位置差距也使这种“复刻”十分的真实和精致。

当然,即便如此,其复刻之精致仍然足以称道,如街道设计中展现了主要的东南亚元素,建筑、摊位和人物服装都散发出浓郁的东南亚情调——当然,他们复刻的有些不太对,街道和建筑的观感更像是农村,而不是旅游区(笑)。但这些细节的呈现也使观众感受到了真实的东南亚氛围,进一步丰富了电影的视觉体验。

本片另一个还不错的方面是灯光,也算得上是出色。灯光的设计具备极强的戏剧性和舞台性,能够凸显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状态。通过巧妙的灯光设置,电影创造出一种戏剧化的效果,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投入到故事情节中。灯光的变化与人物的情绪紧密相连,为影片增添了张力和情感的表达。

成功的商业化模式:金玉包装下的败絮

本片可以说是继两部《误杀》之后,陈思诚监制模式下的又一款成功产品,笔者相信,这一次的成功也将再次巩固这个模式的路径依赖,进而在未来推出更多类似的产品——是的,我甚至并不想称它为影片。

毫无疑问,结合前期“拯救恋爱脑”的宣发,这部电影“爆”了,而陈思诚及其团队,确实是是优秀的操盘手,他们的电影成品本质上是向观众贩卖东西,而不是传递想法。他们知道观众爱看什么,他能够把大家关心的,把时下热议的某些话题或议题,作为调料包裹到故事里去——这次的调料是什么,想必我也不用多说,看过影片的各位应该清楚。

而影片的实际质量,笔者只能评价为“败絮”,至少与其前期强烈的宣发而给人造成的预期之高完全不符。影片确实运用了一些悬疑片的技法,提供了一些爆点、反转。只要不细看,不细想,把意识交给电影,跟随电影的叙事结构,像坐过山车一样去上上下下,看完了长叹一声大惊失色,总是能获得满足感的。

陈思诚监制模式下的每一部电影几乎都是这个路数,在观感及节奏上能调动人,这也是他畅销的根本原因。

剧情:槽点重重的俗套故事

本片改编自前苏联电影《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这个剧本来源于1960年的法国同名戏剧Piège pour un homme seul,也就不奇怪上文中说过的灯光效果有极强的戏剧性和舞台性。

而纵观全片,丈夫杀妻,妻子失踪,假妻上线,最后调查而得出真相等核心主线,都来源于原剧本内容,其他改编的内容简直可以让人一眼看穿——显然陈思诚的改编和原剧本的兼容不是很好。

那些抓人眼球的,各种能够联系到当下人们话题的东西都是《消失的她》的改编。但这里就存在着一个时代谬误:原剧本《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诞生于上个世纪,处于一个科技水平落后的年代,而其故事设置在雪山,一个交通不便通信匮乏的地方,这是故事能够成立的根本原因,也是假妻子能够瞒天过海骗过所有人的核心基础。

而反观《消失的她》,最大的问题在于本片最重要的悬疑线索均无法成立,没错,我说的是“均”无法成立。在科技、通讯、交通都极其发达的21世纪,手机能随时上网,电话可以随时打,资料可以随时传输,警察、海关、大使馆、互联网等各种渠道,都能够轻易证明假妻子非真。

在如此先进的现代社会下,竟然没法证明一个人身份的真伪,这合理么?

而电影企图用拙劣的办法蒙混过关,自圆其说:在《消失的她》的剧情里,李木子是著名画家,又是富豪之女,上过新闻头版头条,但何非竟然找不出她的,哪怕一张正面照?何非如此精明,为何没有通过电话验证一下郑成警官身份的真伪?剧情中明确提到了“签证过期”,那么为何不找当地官方验证签证的有效性?除了签证还有护照,为什么不向当地中国大使馆验证护照的真假?而最要命的是,沈曼作为李木子最好的朋友,何非竟然一面都没见过?

换句话说,假妻子,这个本片的剧情核心,在本片的世界中根本没有任何存在的可能性。

笔者相信陈思诚团队一定是知道这件事的,但为什么剧本非要设置在与现实平行的架空东南亚国家中?不难猜测其原因,无非是为了让观众能更好的代入到故事里,最后被“爆点”击中。

当然,也可以这么解释——何非处在一个由沈曼构建的,充满了“演员”的,“楚门的世界”里,而何非被这些“演员”引诱着,进入了一个被牵着走的迷局之中。

那我们来想想“真妻子”李木子——她在电影里是个模糊的人,她本质上也是个模糊的人,她对赌徒一再相信,对爱情死心塌地,是“完美受害者”,甚至死亡也唯美如一幅画,如此的模糊又如此的完美,好像她本就应该注定如此死亡一般。

李木子是一个何等多余又不得不存在的角色,这合理么?

换句话说,本片故事中的三个核心角色,其身上都存在巨大而矛盾的漏洞,或是完全不真实但为了合理化而制造的荒唐的设定。

尾声:为什么说它是“弄巧成拙”?

从我在观影之前对这部电影的宣发来看,本片中部分元素是能够抓到观众的——比如杀妻,比如“疑似女同”,比如“铁T复仇记”,而剧情中也缝合了当下现实中的诸多热点话题——“扶贫式爱情”、“渣男”、“女性主义”、“恋爱脑”。

但实际到影片之中,其质量仿佛一滩烂泥,用不停渲染角色悲剧的命运的方式,迎合观众想看到的东西,让观众也陷入“被牵着走的迷局之中”,而无暇回想电影故事里的逻辑。纵观全片,其剧情上存在诸多问题,甚至无法逻辑自洽,于是采用一种把观众当傻子的方式,用各种渲染情绪化的片段去掩饰问题,将观众从剧情中抽离到现实中,再用社交媒体去裹挟,以此来达到营销的目的。

但这个世界不是尽如人意的,上映一周便被宣发反噬,关于影片的恶评纷至沓来,在此不再赘述,如果读者有意,可以自行前往豆瓣查看。

这就是所谓“弄巧成拙”了。

又及:两处有趣的穿帮

其一,何非夫妇下榻的酒店,有一个镜头给到了前台的电脑屏幕,管理系统用的是简体中文——你这不是架空东南亚吗,语言环境都是泰语,也没人用简体中文啊?

当然,酒店的实际取景地在海南清水湾莱佛士酒店,用中文管理系统确实不奇怪,而在影片中,这个镜头也给加了个动态模糊。

其二,李木子给何非钱,替他还债,李木子将信用卡递给何非的镜头,很清晰,能明确看出是一张银联和VISA的双标卡,这种卡在中国大陆只可能是信用卡——你怎么塞了张信用卡给他啊,这能提出钱吗?

《消失的她》:一部弄巧成拙的商业产品

https://blog.langdon.one/archives/the-disappearing-she-a-crafty-commercial-product.html

作者

澜璒

发布时间

2023-08-17